12月17日,以“好奇探索未知,科學連接未來”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第四屆科學節在四川天府新區十一學校開幕。本次活動由成都分院及院屬相關單位、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和四川天府新區社區發展治理和社會事業局主辦。本次科學節以科學的多樣色彩為基調,注重科學與文化藝術的充分融合,突出“節目”和“節日”的特點,讓公眾與科學家面對面,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
分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劉剛君在致辭中表示,中科院科學節已連續舉辦四屆,是一場全國范圍內的科學盛宴。本次科學節走進天府新區十一學校,將科學普及與文化藝術完美融合,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公眾展示中科院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解讀公眾關注的熱點科學問題,講述科研故事,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家精神,向全體師生獻上一份科學饕餮盛宴,同時也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和中國科學院建院72周年。
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教育衛健工委副書記、社區治理和社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遠東表示,天府新區歷來高度重視青少年科技教育,構建了統分結合、多科融合的科創教育模式,先后成立了STEM教育、創客制作、機器人、科學影像、創意編程等多個社團,參加各級科創類賽事均取得優異成績,圍繞物種自然教育,新區策劃的“追鷗行動”更是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他希望,學校更加注重科技賦能,積極探索未來學校模式,老師們更加注重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教書育人,同學們更加密切關注科學發展動態,保持對未來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將科技興國作為自己的使命和擔當。
十一學校的小小科學愛好者們生動匯報了蝴蝶御風飛行的“秘密”專題研究成果,分析了攻角和翼面積對飛行上升力的影響?!澳銈冎滥嗍髂軌蚺芏嗫靻??跟蘇炳添差不多!”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陳寧生在專題報告開頭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成功勾起了現場同學的興趣,他以互動的形式將泥石流防治原理娓娓道來,并詳細解答了現場提問。
開幕式上,成都分院和四川天府新區十一學校簽訂了聯合建立“強基、奠基工程”的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積極探索基礎教育人才的早期培養機制、共同研發項目班課程資源,構建科普課程的體系,聯合開展“十一講堂”等。
開幕式后,院屬相關單位科研人員走進班級開設了一系列科學探究課程,涉及現代大數據知識、光電科普、蛇類紅外感知系統及原理、土壤研究以及“解密”小斑馬魚在醫學研究中的作用等。
天府新區十一學校校長楊永東,成都分院四級高管李雁琴,院屬成都、重慶地區各單位領導以及天府新區十一學校在校師生、家長共計200余人參加活動。
活動現場
簽約現場